索非布韋
丙肝最易漏診,感染后果嚴重
研究表明,10%-15%的慢性丙肝患者在感染20年后發(fā)展為肝硬化,肝癌的發(fā)生率驟升到1%-7%。中國丙型肝炎的發(fā)病率為3.2%,相當于有4000萬左右丙肝患者。由于丙型肝炎不可預防性,發(fā)病的隱匿性和常規(guī)體檢中沒有檢驗丙肝這一項,所以超過九成的患者都是到了疾病晚期才到醫(yī)院求診,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讓丙肝引起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細胞癌導致的死亡率大大增加
“丙肝患者之所以容易漏網(wǎng),最主要原因是因其起病隱匿不易發(fā)現(xiàn);同時,目前對丙型肝炎的宣傳不夠,大多數(shù)人對檢查乙型肝炎病毒六項及轉(zhuǎn)氨酶比較重視,卻不把丙肝病毒抗體的篩查列入常規(guī)檢查,檢查丙肝病毒核糖核酸的情況就更少了,致使一部分患者漏網(wǎng)。”其次,由于大約1/3的丙肝患者轉(zhuǎn)氨酶水平正;蚧菊,癥狀又比較隱匿,因此,僅僅通過轉(zhuǎn)氨酶水平的篩查可能又會漏掉一批丙肝患者。
此外,目前對于丙型肝炎血清標志物的常用檢查方法是檢測丙型肝炎抗體(抗-HCV),但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抗-HCV 出現(xiàn)較慢,窗口期(“窗口期”是指人體感染HC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夠檢測出抗體的這段時間)有2-6個月,甚至1年,也是導致丙肝容易漏診的主要原因。
“與乙肝不同的是,單純乙肝病毒攜帶者肝臟病變輕微,可暫不治療,只要定期隨訪和觀察即可;但丙肝則恰恰相反,一旦感染,它對肝臟的損害就會持續(xù)進行。因此,無論病人有無癥狀,無論轉(zhuǎn)氨酶是否正常,只要體內(nèi)攜帶了丙肝病毒,就應盡快將其清除,不宜拖延。”蔣芳清說,中國《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明確指出,藥物聯(lián)合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案。使用足夠劑量治療一年,丙肝的治愈率能達到70%-80%。
索非布韋發(fā)現(xiàn)丙肝常見的傳播方式主要有:經(jīng)輸血和使用血制品(如血漿、血蛋白、凝血因子、球蛋白、成分血制品等)傳播。另外,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等衛(wèi)生用品,特別是未經(jīng)由嚴格消毒的理發(fā)器具,以及文身、文眉、文眼線、美容、穿耳環(huán)孔等也是丙肝病毒潛伏的經(jīng)血液傳播方式。經(jīng)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傳播。這是目前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在某些地區(qū),因靜脈打針導致丙肝病毒傳播的占60%~90%。這種情況下的感染機會大概有2%,但假如這個母親是交叉感染了艾滋而且丙肝病毒載量較高的話,感染機會會上升到20%。每個接受血液透析的人因為常常接觸多種血制品,每年估計會有10%的機會感染上丙肝。那么,丙肝病毒畢竟是什么來頭呢?據(jù)趙平大夫先容,丙肝病毒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傳播。而日常糊口的接觸,如接吻、擁抱、噴嚏、咳嗽、互相傳遞文件、交談、共用辦公用品等,以及無皮膚破損及其它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染丙肝病毒印度索非布韋。
丙肝病毒來自于那些急、慢性和肝硬化的丙肝患者及病毒攜帶者,即使患者血液中已產(chǎn)生丙肝的抗體時,仍舊具有傳染性。用被污染過的用具刺穿皮膚:如文身、打耳孔/其他的身體穿刺、針灸、以電針除痣共用一些有可能會殘留血液的家庭用品(如剃刀、指甲鉗、牙線)其他還有一些傳播途徑,但相對印度索非布韋而言風險會比較小:
性行為。同時伴有其他性傳播疾病者,特別是艾滋病感染者,感染丙肝病毒的危險性更高。母親感染丙肝病毒后,病毒可以通過胎盤母嬰血液交換、分娩過程、親密接觸等方式入侵嬰兒,但是一般不能通過哺乳進行傳播。
與受丙肝印度索非布韋病毒感染的血液有接觸的醫(yī)務工作者,可以通過被污染針頭感染,也可以通過粘膜組織與含有病毒的血液接觸而被感染,例如鼻,口或喉嚨的粘膜組織。丙肝病毒在男性同性戀者中的傳播率可達20%~50%,在異性戀者中的傳播為12%~21%。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與一個患有丙肝的伴侶進行性交,一生中會有少于1~3%的機會感染。長期的血液透析。
肝、腎等臟器移植患者當中,發(fā)生丙型肝炎印度索非布韋和死于丙型肝炎者均較高。因此,性亂是傳播丙型肝炎的危險因素。有些人以為丙肝病毒會經(jīng)空氣傳染,這也是一種錯誤的看法。使用非一次性打針器和針頭、未經(jīng)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內(nèi)窺鏡、侵襲性操縱和針刺等也是經(jīng)皮暴露的重要途徑。
母親傳染給小孩(垂直傳染)。患者輸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丙肝病毒經(jīng)由血液輪回到達肝臟等器官,侵入組織細胞復制昆裔,然后興風作浪。有開放的傷口或者有可以通過性接觸傳染的疾病如皰疹或艾滋,會大大增加感染丙肝印度索非布韋的機會。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前輸過凝血因子者,還包括同期行血透患者,以及不明原因肝功能異常者。與丙肝病毒感染者有性糊口及有性亂行為者,感染丙肝病毒的危險性較高索非布韋代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