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電影資源,長按識別或者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觀看
================================
由于文章直接放資源容易被刪除……
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卡琪電影】
關(guān)注后進入影院搜:片名,即可獲取百度云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親測有效,趕緊關(guān)注吧~
關(guān)注《卡琪電影》,從此追劇不是夢~
============================= 為什么如此肯定,近幾年的華語動畫生態(tài)表示,技術(shù)早已不是衡量華語動畫的標準,文本才是。 我們見證了太多擁有優(yōu)秀畫質(zhì)的動畫電影,但擁有好故事的沒幾部。但凡一部擁有好故事的動畫電影,一定是爆款,比如《大圣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如此。
還記得我上學時候,導(dǎo)演餃子的短片《打,打個大西瓜》我就很喜歡,當年跟《李獻計歷險記》一同橫空出世,這么多年過去了依然記憶猶新,如今我并不擔心電影的質(zhì)量,但令人意外的是,這部作品,把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神話故事、全新的角色塑造、無厘頭笑料以及當代價值觀結(jié)合的如此緊密。
我之前一直擔心的就是“魔改”的故事跑偏,但如今看來,電影的故事和人設(shè)雖然翻新,但整體還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以及神話故事大框架為底色的。
這就需要了解一下電影之外的故事,恰好我是個《封神演義》的粉絲,恰好俺對中國傳統(tǒng)神話、神仙譜系比較感興趣,所以這里繼續(xù)八卦,哪吒為什么是魔童?電影里有哪些封神的梗?太乙真人為什么那副德行?申公豹為什么是豹子精?
當各位了解這些內(nèi)容,您就會明白,這部電影雖然故事和人設(shè)大變,但這些是有依據(jù)的,骨子里還是我們熟悉的那一套。
PS,目前電影已經(jīng)點映過多輪,口碑早已炸裂,豆瓣8.7、貓眼9.7、淘票票9.6。。。
爸爸比較多:“哪兒托”到底是從哪來?
哪吒這個神話人物家喻戶曉,但比起我國歷史上那些呂洞賓、趙公明、孫悟空等有名有姓的神仙,“哪吒”這倆個字實在有些奇怪,也難怪相聲里把這位錯叫成“哪兒托”,成為著名的包袱笑料。以至于曾經(jīng)一度,哪吒還被寫作為“那咤”。
您大概已經(jīng)猜到了,哪吒是外來人口,這兩個字是音譯。
哪吒,真正的名字叫“那羅鳩婆”、也被翻譯為“那拏天”(參考文獻:《中國神話大辭典》),這是印度神話人物,早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中的天神,在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等書中就已出現(xiàn)過。后來跟他老爹一起,被吸納入佛教,在古籍《佛所行贊·生品》和《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都有記載。
哪吒的名字,取自“那拏天”的梵文發(fā)音“哪吒俱伐羅”。
那拏天在佛教中的職位,是護法神。
當然,哪吒的“祖籍”也不是印度。神話故事是跟民族文化息息相關(guān)的,印度也是一樣,哪吒的誕生,*早要追溯到波斯。
這個人物來自波斯瑣羅亞斯德教,也就是是我們熟悉的拜火教、明教。傳說中的王朝“皮西達德王朝”第七位國王努扎爾(Nuzad),是波斯戰(zhàn)神。
首先努扎爾在讀音上與哪吒讀音幾乎一樣,其身份也與哪吒相似。努扎爾是國王瑪努切赫爾的兒子,也是瑪努切赫爾國王的太子。在長達120年之久的瑪努切赫爾執(zhí)政期間,努扎爾作為太子一直四處征戰(zhàn),奠定了其戰(zhàn)神的地位,可惜后來登基沒多久,就讓人給宰了。
隨著波斯的入侵,為婆羅門教帶來了波斯的拜火教基因。戰(zhàn)爭努扎爾也是這個時候進入到印度神話中,后來成為佛教的一員。
在我國,哪吒的名字*早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代的梁朝書籍中。
梁武帝(蕭衍)執(zhí)政時期,釋惠皎撰寫《高僧傳》,其中記載高僧道宣的故事云:“道宣持律精苦,嘗夜行,道臨階,墜。忽一人承其足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哪吒太子也,以護法,擁護和尚,時已久矣’”。
可見,這個時候,哪吒還是我佛的護法大神。
說到他爹,哪吒(那拏天)在印度的老爸,在是佛教四大護法之首——毗沙門天王,在中國他有個更熟悉的名字——北方多聞天王。哪吒是多聞天王的第三個孩子。
PS,拜火教中,努扎爾也是瑪努切赫爾的第三個孩子。
這位說了,哪吒老爸不是托塔天王李靖啊,怎么又成了四大天王的孩子?這就到了顯示我國民俗神話極強極強的包容性和隨機應(yīng)變能力的時候了。
當佛教被傳入中國之后,哪吒與四大天王也進入到了中國神話體系之中。但在隋唐時期,四大天王還不是這個亞子,造型那時候還是直接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形象,法器拿什么的都有,而且當時北方多聞天王手里拿的是寶塔。
后來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李靖(李藥師)因功勛顯赫,被后人紀念,就像關(guān)羽被封為武圣一樣,李靖也借了北方多聞天王的形象,手托寶塔,成為與唐朝名將結(jié)合演變而成的神話人物。但人們覺得四大天王中,只有多聞天王名字,其他三位不配擁有姓名嗎?干脆把讓李天王單獨出列吧,自立門派,就是我們熟悉的托塔李天王。
至此,手托寶塔的這位,就跟四天大王已經(jīng)沒關(guān)系了,從多聞天王升級到了托塔李天王,變成了天庭軍區(qū)總司令。沒想到多聞天王兒子哪吒沾光了,搖身一變李靖的兒子,拋棄了“舊爹”,隨著新爹一塊“雞犬升天”。還多了一個姓:李哪吒
有意思的是,托塔天王的全稱叫做“高上神霄毗沙門托塔天王”,沒錯,雖然李靖不當多聞天王了,但他的印度名字“毗沙門”卻得以保留,這份亂啊。
PS,四大天王也后來變了樣子,融合了本體民俗和神話故事,不拿寶塔的多聞天王后來改拿傘了,也有了新名字叫魔禮紅。
可見,從波斯拜火教傳到印度婆羅門教,又在印度佛教中形成體系,再從印度傳到中國,被傳入本土后,先有民間傳說,后有戲曲和等內(nèi)容,綜合了波斯戰(zhàn)神和佛教護法神的精華,我國道教的哪吒即由此流變而來。
但,雖然哪吒這個人物是舶來品,但從形象到故事,都是基于我國文化原創(chuàng)的,跟印度波斯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
附1:“哪吒”字意
音譯的名字,為什么用這兩個字?也是有原因的。
“哪(ne)”在《康熙字典》里指“儺”,本意是驅(qū)邪消災(zāi),鬼神之偶像;“吒”字為正義,咤(異寫)即叱吒,指叱嚇邪惡之意,萬邪諸惡的克星,象征叱怒也;哪吒合一即以儺叱祓禳鬼怪,有毫無阻檔之威力與戰(zhàn)無不勝之意義,此神名叱咤風云,代表至高無上的神威。
雙面魔童:斗戰(zhàn)圣神的發(fā)跡史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被設(shè)定為天地靈氣孕育出一顆能量巨大的混元珠,元始天尊將混元珠提煉成靈珠和魔丸,靈珠投胎為人,助周伐紂時可堪大用;而魔丸則會誕出魔王,為禍人間。
這個設(shè)定,大家會覺得是參考了《西游記》中孫悟空,混元珠與猴子的仙石對應(yīng),而且電影里,也把乾坤圈當“緊箍咒”用。其實無可厚非,比起孫悟空斗戰(zhàn)勝佛的身份,出身于波斯戰(zhàn)神的哪吒也不遑多讓。
來到道教之后,哪吒的職位,叫做“中營金環(huán)大元帥、威靈顯赫大將軍”,更直白一些,在《三教搜神大全》中描述:“玉帝封他為三十六員總領(lǐng)天神之領(lǐng)袖,永鎮(zhèn)天門。”在《西游記》第八十三回,蓮花化身后的哪吒,“降服了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
可見,天庭軍區(qū)總司令的兒子,也不是省油燈。
而且電影中這樣的設(shè)定,也跟哪吒的出身有關(guān)。咱們不考慮前身拜火教和佛教中的出身,單說道教中的哪吒,就有兩種來歷。其一是《三教搜神大全》,其二是《封神演義》。
★魔神轉(zhuǎn)世
在《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中,哪吒的前身是玉帝賬下一位大羅金仙,而且形象唬人,文中描述:
身長六丈、頭戴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腳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喝一聲、云降雨從、乾坤爍動。
從其描述來看,要不是他是神仙,稱之為惡鬼有人信。玉帝命他下凡除妖,所以才托生為李靖之子。
電影里,哪吒魔童的形象,正是來源于此,“頭戴金輪”不言而喻,只是電影中為了避開緊箍咒,將其變成了項圈,眉心中的印記,在哪吒變身后也有“三頭九眼”的象征。
★靈珠子轉(zhuǎn)世
在《封神演義》中,哪吒的前身是靈珠子。
靈珠子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在昆侖山天池處因久遇仙氣而成天靈地寶的一塊寶石。是采天地之靈氣、受日月之精華形成的。也有民間傳說靈珠子原本是女媧娘娘座下的護法童子,后出世換名為哪吒。
在《封神演義》中也沿用了設(shè)定,靈珠子是闡教的鎮(zhèn)教之寶,乃玉虛宮掌門元始天尊贈給乾元山金光洞的奇寶,由太乙真人送下凡間,托生為李靖之子,后來成為太乙真人的弟子哪吒。
電影里,混元珠的設(shè)定,正是來源于此,只不過電影分化出陰陽二珠,變成了靈珠和魔丸,這是電影的原創(chuàng),一方面強化了“魔神前世”,另一方面也符合道家陰陽學說。
說白了,魔童就是《三教搜神大全》與《封神演義》的結(jié)合體,二者的共同點,決定了哪吒是天地之靈、萬物之精,這一點也決定了其叛逆的性格。
附2:三太子
“哪吒三太子”的稱號想必大家不陌生。但李靖又不是皇帝,哪吒為什么被稱為“太子”。
很簡單,不一定是皇帝的孩子可以被稱為太子,“太子”的名號在周朝時期,諸侯、王爺?shù)暮⒆右部梢员环Q為太子,在漢朝時期,太子才被確立為接任未來皇位儲君的稱號。諸侯王的繼承人改稱“世子”。
“哪吒三太子”這個稱號,正式被確立是在元朝。因為在金國、元朝時期,皇子與宗王之子均可稱“太子”,是源自女真的稱謂,比如四太子金兀術(shù),是漢代之后的例外。
而李靖貴為“天王”,兒子哪吒被稱為太子也是可以滴。同理,東海龍王的兒子敖丙,被稱為“龍王三太子”也是成立的,哪吒和敖丙不愧是好基友,連名號都一樣。
但在《封神演義》中,哪吒被稱為“三太子”是錯誤的,因為當時李靖只是個總兵,相當于地方司令,也不是諸侯和王爺。而三太子的稱號,則是李天王時期哪吒的頭銜。
龍族天敵:想你時你在鬧海
《哪吒之魔童降世》很有新意的地方,就是對故事大刀闊斧的改動,而且改的不錯的說,因為這是有關(guān)哪吒誕生故事中,次沒有“鬧海”。
“哪吒鬧海”,家喻戶曉,從電視劇到動畫片,小正太洗澡的故事,風靡萬千少女。這個典故之所以出名,要感謝原著《封神演義》,但很少人了解,封神演義也不是“哪吒鬧海”的原創(chuàng)。
就像《水滸傳》中將水泊梁山宋江三十六員禮贊、武松打虎、石秀殺嫂為首的元曲等寫進書中,從而讓這些典故流芳千古一樣,哪吒鬧海也是脫胎于民間傳說,被寫進了《封神演義》中。
這里要多說一嘴,雖為《封神演義》的粉絲,也不得不承認,原著內(nèi)容實則過于公式化,角色扁平,故事推進生硬。說句不好聽,整本《封神演義》,就是一本人物設(shè)定集,或者是一套故事梗概,所以封神的改編空間非常大。
但就這本“設(shè)定集”中,唯獨哪吒發(fā)跡,是完整的故事。這是連姜子牙、楊戩都沒有待遇,后幾位都是從下山開始說起,只有哪吒從出生到蓮花化身、學藝下山是自成一派,整整三回都是他的故事,好似《水滸傳》中的“武十回”(武松從打虎到上二龍山的十個章回)。
而且讀者明顯能感覺到,哪吒這套故事跟全書明顯不在一個節(jié)奏中,封神武王伐紂的格局,但唯有哪吒故事里有天庭也有龍宮還有陰曹地府,這塊更像是《西游記》的故事。
這就要托當時民間傳說的福了,哪吒的故事,起源于何處不時而知,但在元代成書,明代完本的《三教搜神大全》中就有過記載。沒錯,就是我們熟悉的那一套:鬧東海、殺龍?zhí)印⑺完愄陵P(guān)、滅石磯娘娘、蓮花化身、折骨還父、追殺李靖。
原來《封神演義》在寫這段故事時,把《三教搜神大全》又抄了一遍。
正因為有著完整故事為依托,哪吒的誕生和發(fā)跡才家喻戶曉,也有了后世大量文學、影視作品對其二次加工。話又說回來,這也是*難改編的。也是電影的不俗之處,能對如此深入人心的故事進行大幅改動,而還有的放矢,改的挺好。
比如原著中對父權(quán)的反抗,迂腐的李靖,在電影里變成了親情的維系,符合當代審美。原著中的毫無存在感的殷夫人,變成了巾幗女強人,也是時代潮流。原著中哪吒與敖丙這對冤家,在電影里成了好基友。這種陰陽對比、互為轉(zhuǎn)化的設(shè)定,乃是導(dǎo)演一貫的手法,看《打,打個大西瓜》就知道了。
誰說沒有鬧海?下一部肯定有,龍王水淹陳塘關(guān),哪吒大鬧東海,在南天門前活捉龍王,這都是原著故事,敖丙大義滅親?希望是吧。
附3:蓮花化身
下一部肯定會有的情節(jié),就是蓮花化身。
與《封神》不同的是,《三教搜神大全》的后半段,就是蓮花之后的情節(jié),因為后者里,哪吒跟武王伐紂沒關(guān)系,后者描寫:
哪吒“折骨還父”之后,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了世尊(就是釋迦摩尼,《封神》的時間里還沒有這位呢),希望輔佐世尊(也算回歸故里了)。世尊見他可以降妖除魔,便以“荷菱為骨、蓮藕為肉歐、蓮葉為衣,令其復(fù)活,并授以密旨以及“木長子”,使其能大能小,穿河入海、斗轉(zhuǎn)星移”,至此哪吒被引薦到凌霄寶殿,成為玉帝賬下大將。
在《封神》中,化蓮花是師父太乙真人給他的。
當哪吒還是佛教護法的時候,哪吒就有“析骨還父、析肉還母”的典故,比如宋代佛經(jīng)《密庵和尚語錄》《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中就記載了類似的故事,可見哪吒“自殺”是從印度那邊帶過來的。而借蓮花托生復(fù)活則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因為蓮花是道家所尊奉的至沽、至妙、至神、至圣之物的象征。民間傳說中哪吒以蓮花為身,正意味著使其徹底脫凡去俗,走向神圣,走向永生。
另一個意思,就是從佛教正式轉(zhuǎn)行,加入道教!度趟焉翊笕分心倪“蓮花化身”的典故,真實的記錄了哪吒這次跳槽:咱原本可是一心向佛,但是如來佛不收留啊,也怪不得俺了。
魔化體質(zhì):兇狠的狂戰(zhàn)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會變身,跟超級賽亞人一樣,而且脾氣不太好,這也是有淵源的。
哪吒的形象深入人心,源自《哪吒鬧!贰赌倪競髌妗返茸髌分,玲瓏剔透的小正太,非?ㄍ垡。這其實是“誤讀”,是后世對哪吒形象的二次加工,就跟電視劇《西游記》里把孫悟空等人“去妖魔化”的一樣,是約定俗事的大眾化改編。
《封神演義》原著里,哪吒是一位帥小伙,但跟小正太沒什么關(guān)系,原著形容:
“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運精光,身長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蓮花化身。”
我們暫時不考慮“一丈六”為多高,就這個造型,威武霸氣。而且書中對于戰(zhàn)場上的哪吒,也有大量詩贊,其中多少將其形容為猛獸,比如打幫助黃飛虎打韓榮那一回:“哪吒锏槍生烈焰,韓榮馬上逞英豪。眾將精神雄似虎,哪吒像獅子把頭搖。”倒是跟跟電影中哪吒變身后的形象倒是差不多。
哪吒雖然帥,但其行為和性格,卻是典型的“魔童”。
“哪吒三回”的故事不再贅述,只是從殺龍?zhí)、揍龍王、挑釁石磯娘娘,每次都是他先挑事,這都是他七歲時候干的事情。后來小哥一怒之下竟然把自己剖腹挖心,還是不安生。
書中形容“哪吒他生前性格勇猛,死后魂魄也是驍雄”,逼著她媽殷夫人給自己修宮殿:“不肯造行宮與我,我便吵你個六宅不安。”等到重生之后,哪吒更對老爹窮追猛打,不弄死李靖不罷休。要不是燃燈給了李靖玲瓏寶塔降服哪吒,李靖估計就封神了。
如果說是哪吒小時候不懂事,那么長大后這位照樣沒咋收斂。
書中有大量哪吒兇狠的描寫,從打張桂芳到力敵魔家四將,到生抗聞太師手下的四大雷部正神,都是一馬當先,而且是個桶:“哪吒聽罷大怒:這潑道焉敢如此放肆。。。”此等描寫太多了,可見哪吒很容易失控
姜子牙賬下一次內(nèi)訌,就是哪吒和黃天化,倆人差點打起來。要不是姜子牙在場并及時阻止了他們,恐怕這兩位性烈如火的猛將就要展開一場內(nèi)戰(zhàn)了。
所以,后來姜子牙金臺拜將,哪吒被封為前部正印先鋒官,哪吒后哨,其余三個是黃天化、武吉、南宮適(kuo),后倆位是吉祥物,黃天化嗝屁之后,哪吒成為先鋒官了。